
今年,郑东新区大力加强社区各类社会服务建设,探索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新途径,不断提高政府执政能力。实施分类管理。建立民情恳谈会、听证会和评议会制度,对自治行为实行民主监督,扩大基层民主的覆盖面。引导居民参与。
一、创新管理体制 · 准物业管理和物管、社区自治相结合
针对“先天不足,后天老化”的老小区,街道坚持“三分建,七分管”,并实行分类管理,为这些老小区“量体裁衣”,找到“合身”的“管家”:针对分布集中、封闭式的老小区,由街道成立“物业管理服务部”,主要由公益性岗位组织的“物业管理人员”,从事物业方面的工作;针对分布广、无法进行封闭管理的老小区,采用“物管自治小组”模式,郑东内部社区,共有96幢居民楼,但分布范围达到了2.6平方公里,街道让每个楼道选派几名代表共同组成一个“物管自治小组”,由小组定期统一向住户收取管理费,用于小区聘请门卫、卫生保洁等。针对孔浦一村、二村、文竹社区等分布集中、敞开式的老小区,采用“社区自治服务站”模式,由居委会工作人员担当“桥梁”,帮助居民及时解决实际困难。
二、创新服务体制 · 以服务居民群众为工作出发点,推出十分钟服务圈
健全工作制度,服务方式灵活。针对社区老年人、残疾人、失业人员多,弱势群体较为集中,居民对社区的依赖性较强的特点,公开社区工作联系电话,推出全天候的保姆式服务。每天实行错时值班制,早晚班分别提早、推迟一个小时,方便上班族居民办事;周末、节假日轮班制,实现社区服务在节假日里“不休假”;每个社区配备一本“民情日记”薄,对居民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进行记录,能办结的实行当场办结制,不能办结的有个明确答复,确保办事效率。
三、完善服务设施,满足居民需求 · 结合自身实际,确立了“发挥优势抓硬件、因地制宜搞建设”的工作思路,确保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的顺利进行。
延伸信息渠道,提高服务效率。为进一步有效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完善群防群治工作机制,切实提高群众安全感,街道率先在宁波市开展“电话平安联防”系统试点工作。在整个辖区内形成了“百姓+社区居委会”的联动机制,构建了一张遍布百姓家中的天网,实现了联防到户,技防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