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智慧城市试点为先导的创建迈入了第五年,中国迫切需要梳理出有建设成效的智慧城市“样板”。为了有效引导智慧城市的发展导向,切实服务于城市治理和民生福祉的提升,应当坚持,在知识理论方面充分跨界整合、注重协作协同和创新,围绕城市总体发展目标、城市问题等:
1、构建起全面引领智慧城市行业协同、高效发展的多元化科学咨询体系与沟通机制;
2、编制好有城市思维、激情和生命的智慧城市规划与顶层设计;
3、建设好操作性强、成本适宜的智慧城市及其建筑的建设指南,为智慧城市能力建设提供准确的开放式参考平台和创新基石。
由此,通过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样板,变策划、争取项目,为真正的“传经送宝”,将政府理念有效落地为实际行动;将信息化有效地升级为智慧化;进而促进城市智慧化建设不偏离城市的本质规律和市民的基本诉求。
单从技术应用角度出发,智慧城市是由包括信息通讯技术(ICT)、城市规划信息化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等融合创新的智慧空间形态,具有鲜明的跨学科、跨行业和跨平台的特征。基于国内外的智慧城市理论与实践,其定义应当进一步明确。智慧城市应兼具辅助政府决策、城市治理、城市管理、社会管理和服务民生等功能。因此,智慧城市,本质上是城市发展模式的创新,是综合运用多元化理念,策略和技术等,逐步实现城市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管理和治理过程不断自我纠错,自我反馈,自我调节和自我增强的自适应状态,以城市空间科学,信息科学,人居科学和系统科学为主要支撑,最大化辅助城市决策,最大化解放城市生产力,最高效提升城市脆弱性感知与调控水平。广义上讲,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等全流程的政策、方法、方案和实施是科学、高效、公平的,就是智慧城市。形象地讲,一个能够实现空间和时间上不断自我感知、自我纠错、自我学习和自我完善的城市,是智慧城市。
从城市科学视角出发,看待智慧城市,并剖析国外经验,更为强调模式方法理念和思维创新,而不是纯粹的技术创新、产能驱动和解决方案领衔;深刻系统剖析了我国智慧城市事业存在的突出问题,从政府决策角度出发,密切结合国际智慧城市经验、新型城镇化内驱动力和信息化行业特征,提出了积极有效的政策建议。对于我国城市政府,乃至国家健全和完善对智慧城市的管理具有参考价值;借鉴“互联网+”的思维,将“智慧城市+”,进行了充分地情景反演,有机地将智慧城市领域的学术研究与国家政策进行了链接,激活了智慧城市的生命力。
“新型智慧城市”是以为民服务全程全时、城市治理高效有序、数据开放共融共享、经济发展绿色开源、网络空间安全清朗为主要目标,通过体系规划、信息主导、改革创新,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现代化深度融合、迭代演进,实现国家与城市协调发展的新生态。其本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措施与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