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维管理    |    人才招聘    |    内部办公

解析智慧综治基层工作管理经验

  • 时间:2018-05-10 17:55:04 编辑:Sissi 来源:www.jpsycn.com 浏览:






  各地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成功经验表明,社会管理不是一项单打一的工作,需要统筹兼顾,理顺各种关系,发挥多种力量作用,改革和完善体制机制,多方面协调利益关系,从源头和根本上减少矛盾,减少社会冲突,增强基层活力和凝聚力,全面促进基层社会和谐稳定。


一、统筹管理与服务


  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理念已经逐渐深入人心,而且逐步落实到基层社会管理实践创新之中。社会管理不仅需要管理,更要做好服务,在服务中实现管理,在管理中加强服务。各地一方面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力量建设,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采集信息,加强社会治安的人防、物防、技防,创新社会矛盾化解方式,加强对重点场所和人群的管理,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和农村社区化管理方式;另一方面,把为辖区居民提供和改善基本公共服务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的前提条件和重要手段。各地加大对社会服务的投入,建立基层社区居民服务中心,使基层有钱为群众办实事,有人为群众解难事,有地方方便群众办事情。加大对困难家庭、残障人士、未成年人、流动人口、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等群体的服务,对基层群众和特殊人群开展专业化服务和志愿服务。


二、统筹民生与民主


  党的十七大以来,各地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就业、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社会保障等问题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民生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水平和质量得到了较大提高。但是,在民生改善的过程中,与民生有关的社会问题、社会矛盾却屡屡发生。究其原因,解决民生问题需要有充足的财力作保障,但是大部分地区财力有限,因此要分清轻重缓急分步骤解决不同领域的民生问题,按照不同的优先投入顺序,有些领域的民生问题先解决,有些领域的民生只能后解决;有些人群先解决,有些人群后解决。如何让民生决策科学合理,使民生政策得到绝大多数利益相关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这就不是民生政策本身所能解决的。一些地方把民主和民生结合起来,以民主促民生,在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同时,扎实开展村民自治、居民自治,落实村(居)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让群众参与民生问题的讨论,发动群众献计献策。群众参与民生政策制定,既是集中民智、优化决策的过程,也是保证民生政策得到群众理解和支持的途径。群众参与决策过程有利于他们全面、准确地了解真实情况,理解决策背后的各种因素和决策者的苦衷。了解了决策者的难处后,有些事情一时办不到,群众也会理解。民主和民生的结合避免了领导干部替民作主,好心办事却得不到群众理解和认可的尴尬局面。随着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会越来越强烈,因此,民主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保障,也是推进社会管理的重要举措。

智慧综治


三、统筹德治与法治


  “礼法融合”一直是我国历史上社会管理的重要经验。现代社会管理也需要把德治与法治结合起来,在运用法律规范公共权力、保护公民权利的同时,发挥思想道德的教化作用,既注重对行为的管理,也注重对人心的管理。近年来,一些地方在社会管理创新实践中,一方面,注重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严格依法办事、依法行政,用法律规范和约束公职人员的行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加强对普通群众的普法教育,教育群众遵纪守法,履行公民义务,做合法的公民,引导群众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依法有序表达利益诉求、参与公共事务。在推进依法进行社会管理的同时,各地十分重视思想道德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在居民和农村村民中倡导文明新风,进行文明户、文明村(镇)和“好人好事”评选,树立道德榜样,从儿童和青少年抓起,教育和引导形成开放包容、民主平等、互助友爱的价值观,努力形成正确的是非、善恶、美丑观念、努力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四、统筹维权与维稳


  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人们普遍认为社会管理就是社会控制,维护社会稳定就是管控压罚,限制人们的自由,规定了太多“不许”、“不准”。在这种消极维稳观的指导下,一些干部往往以不出事为目的,注重事后管控,不太注意事先预防和源头治理。随着社会的开放进步,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深刻认识到,维护好群众的合法权益,是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根本所在。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要尊重和维护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不少地方积极探索开拓居民诉求表达渠道,畅通民意反映机制,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各类人民团体在维护居民和职工权益中的重要作用。人民群众合法权利的维护和实现,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也是激发社会活力,推进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保障。


五、统筹政府与社会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包括政府在内的多种社会主体对社会事务、社会关系的服务、调节、监控和管理。因此,社会管理既需要加强和改善政府的社会管理,同时也要扩大和改进政府之外的多种社会主体的社会管理。长期以来,我国国家和社会不分、政府和社会不分,党政包办和代替社会,行政吸纳社会,包揽事务过多,越位、缺位、错位现象十分普遍,管了很多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务,社会管理效率低下,造成社会萎缩,发育不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政府不是万能的,也不能是万能的,现代社会需要大力发展社会组织,建设公民社会,与政府共同承担起服务和管理社会的重任。不少地方改革镇街体制、街居体制,政府做该做的事,扩大居(村)民自治,让群众真正享有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民主权利,让各类社会组织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组织,有能力承担政府转移的一些社会管理责任。


六、统筹体制与方法


  很多地方基层探索把改革完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与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方法结合起来,统筹体制改革和方法创新,取得了很好的社会管理效果。一定的社会管理体制决定了社会管理方法可以发挥作用的范围和幅度,而恰当的社会管理方法则可以放大科学合理社会管理体制的积极作用。很多地方改革街居、镇村体制的同时,探索注重发挥传统资源和传统文化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利用乡土人情资源开展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善干群、邻里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采取社会管理基础信息,方便沟通联络,缩短办事、交流时间,提高社会管理效率;研究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要求、新特点,用群众工作推进社会管理。


七、统筹社区与单位


  在人口流动和社会流动不断加大的今天,过去的熟人社会越来越成为一个陌生的社会,原来通过单位组织和连接起来的社会越来越成为原子化的社会,城镇新建小区不断增多,小区居民来自四面八方,互不认识、互不往来,他们彼此隔离,只是生活在一个共同的地域范围之内,并没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社区的社会联系淡漠,社会资源难以转化为社会资本,不利于个人生活服务和精神家园的建设,也不利于和谐社区的建设。


  近年来,在各级地方党政部门的领导下,特别是在民政部门的直接推动下,城乡社区建设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仅有社区建设和社区社会管理是不够的,因为绝大多数成年人口工作甚至生活在各种企事业单位中,既有国有企事业单位,更有各类非公有制企业,单位也是社会管理的重要主体和载体,单位社会管理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社会管理的水平和效果。因此,社会管理也需要注重单位的社会管理,强化单位的社会管理责任,一方面要促使单位很好地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另一方面,要鼓励和支持单位参与社区建设,为社区服务管理贡献力量。